【佘峥说事】
中考状元“不值钱”
谢天谢地,昨晚真的没有“状元”出现!
作为教育记者,我们把昨天称为“史上最幸福的中招成绩发布日”——成绩发布够早,我们从从容容地写完稿,还不用到处去打听状元。而往年这个时候,为了不漏稿,这正是我们忙得鸡飞狗跳、到处去“抓”状元的时候。我记得有一年,曾在夜里11点被叫去某校采访状元。
事实上,中考的状元真的不怎么“值钱”。首先,有些科被“折旧”了;其次,您只要细看中考加分照顾政策,就会发现中考的加分存在很多“拼爹”的痕迹,譬如,由于父亲或母亲的身份缘故,孩子最低可加3分、最高分居然可以加12分,在平行志愿下,同分都要差几十甚至上百个名次,12分的“拼爹”加分,需要普通孩子比他们多付出多少,才能赶上?
当然,有些身份加分,如烈士子女,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、因公牺牲警察的子女,是父母们用生命换来的,应该加!但是,有些加分,“拼爹”拼得十分离谱,譬如说为吸引留学归国人员来厦,对他们子女的加分,以及对境外捐资兴学子女的加分,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,或许有必要,但是,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了。
大多数人对身份加分也很不以为然。有一个有趣现象:今年W校学生因为加了12分获得“状元”,T学校很不屑于此,但是明年,T校也有“拼爹”加分,该轮到W校不屑了。
所以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花无百日红,名利的东西,很多都是如同12分加分,它带来了虚荣,但是,它是假的。
如果每所学校都能站在聚光灯下的辉煌中,想到自己黯然失色的那天,反之亦然,这世界,会不会安静些?